重大突破! 我国自主深水油气勘探装备完成国内首次超深水作业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4日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10月3日,中国海油“海洋石油720”大型物探船携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深水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在南海首次完成3000米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这是我国自主装备首次对超深水海底地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地震勘探作业,并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海经”系统由自主研制的震源控制、拖缆采集、综合导航以及定位与控制等多种装备组成,其中拖缆采集系统是由国重实验室安琪教授、曹平副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联合中海油服自主研制,为全新一代固体电缆架构的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其具备高密度采集、宽覆盖超长缆作业和可靠的海上作业等特点。该装备突破了进口设备22米作业水深的沉放深度限制,灵活支持从小道距(3.125米)到常规道间距(12.5米)全系列覆盖,具备2赫兹超低频频率信号采集能力,能实现对数公里深的海底地质层精确三维成像,整体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业中的720物探船及“海经”系统)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研制能力的国家。该科研团队与中国海油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海经”系统持续升级,并逐步具备常规地震采集、高密度连续采集、高覆盖滚动采集等功能,现已实现产品定型及产业化生产,顺利完成4个工区总计3935平方千米海域的三维地震勘探,标志我国已具备海洋油气勘探装备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填补了我国在海洋拖缆地震勘探技术及装备领域的空白,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海洋油气物探的关键瓶颈性问题,保障了油气勘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供链安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加速向深层深水区推进,自主高精度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成套装备的体系化建设成为迫切需求。但由于起步晚,我国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成套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多项技术参数和性能受限,制约着我国勘探技术的发展。
安琪教授、曹平副教授团队,创造性地将核与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研究和建设的先进探测技术,发展并用于国家海洋油气勘探这一重大领域,做出了系统化的创新工作,攻克了超长距离一体化精密采集传输、大覆盖范围多缆全局精确同步、可扩展的海量数据实时读出、水下电缆断点数据动态路由等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与中海油服成功联合研制出大型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拖缆装备。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安琪教授、曹平副教授团队依据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相关政策,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于2021年12月成立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企业。该公司以快电子学和模块化仪器为核心技术,聚焦相关领域对信号精密采集的共性需求,提供获取高品质数据的采集技术与产品。
国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政策解放了科技生产力,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装备的产业化进程,助推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装备的研制进入崭新时代。该团队于2022年9月完成了亚洲最大十二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高端自主装备列装;于2023年4月完成海底地震勘探节点采集装备研制并进入产业化;于2023年7月,完成自研海底地震勘探节点采集装备“海脉”在“海洋石油771”物探船列装,并正式投用;于2023年6月,完成海底地震勘探电缆采集装备研制并进入产业化。一些列的重大海洋油气勘探装备的成功研制和产业化列装,将我国海洋物探采集装备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摆脱了此类高端装备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海底地震勘探节点采集装备是一种工作于海床上,可独立采集独立记录地震信号的四分量地震仪,可精确捕获地质层中的横波和纵波,特别适合精细化地震勘探,是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洋油气勘探装备之一。安琪教授、曹平副教授团队攻克了超低功耗数据采集与存储、超大范围精密授时与同步、模块化实时处理与读出等关键核心技术,与中海油服联合成功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系统,其单位面积获取有效信息比常规勘探设备提高3倍、信噪比提升40%,可大幅提升对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能够捕捉到万米地层相当于蚊子飞行声1/150大小的地震波信号,并据此描绘高清油气藏数据信息。
7月27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对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进一步健全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气勘探装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满足我国主要海域的海底地震勘探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海洋油气藏勘探精度和成熟油田海底油藏的动态监测水平。
(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作业示意图)
(作业中的771物探船及“海脉”系统)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