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2月29日消息(记者徐鹏)“开发区是安徽工业经济的主战场、高端产业的集聚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2023年11月27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会上进一步指明了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明确了其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会议提出,要增强改革紧迫感,着力解决开发区体量能级、主导产业培育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要把握改革着力点,理顺开发区和行政区关系,深化简政放权,提升为企服务能力。要确保改革实效性,完善奖惩机制,强化赛马比拼,“一区一策”推进改革,增强开发区创新发展动能,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合肥高新区航拍图(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作为全省勇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主战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持续发力,秉持“筑境-聚人-营城-兴业”的城市发展逻辑,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无穷活力。
产业集聚的“科创样板”
合肥高新区,这片仅用全市1.1%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5%的GDP。
从人工智能到量子信息,从先进制造到前沿科技,稳中高质量发展靶心,创新的火花在这里迸发,让高新区在抢抓战略机遇中独占鳌头。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位于高新区的科大讯飞从创业之初就抱着“顶天立地”的态度,对源头核心技术创新矢志不渝地投入、攻关、迭代、进化。
星火大模型发布会(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创业24年,我们每年都会拿出20%左右的营收,投入在源头研究创新上。其中,70%放在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上,约20%用于未来3-5年关键技术的研发,10%是用自由的眼光看更远的未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告诉记者。
持续在自主可控的源头核心技术上抢占高地,为讯飞星火的“智慧涌现”积淀了足够多“底气”。2022年底,讯飞启动了星火认知大模型研发攻关。从今年5月6日对外首发到10月24日3.0版重磅发布,170余天的时间里,讯飞星火在代码能力、多模态能力、逻辑推理等大模型七大核心能力上全面升级。
当前,各地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的势头方兴未艾,全国众多省份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合肥高新区也不例外。坐落于此的中国科大先研院工程技术中心,深耕人体营养代谢精准检测与智能化干预核心技术,引领数字营养科技发展,开发了系列数字营养诊疗设备与系统产品,为科研、临床和大众提供先进的国产化营养诊疗服务产品。
国产智慧代谢舱(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远介绍,“我们开发出的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代谢舱,并进一步拓展集成了人体代谢组学分析与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分析,实现对人体代谢多维度、多层次动态监测于集成分析,形成了独特优势。”
以上这些,都只是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今的高新区,已构建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公共安全为引领,家电、汽车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421”产业体系,是合肥获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2个国家战新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
在这里,分布着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中科院创新工程研究院、离子医学中心及合肥市科技馆等一批国际化重大工程科研院所和大型高尖端科研项目,已然是全市乃至全省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短短数年时间,合肥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企业新增62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新增5家,累计集聚企业超1000家,产值实现翻番增长达到600亿元,主要产品市场占比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国内市场份额达70%,智能芯片等领域持续赋能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跑出营商环境“加速度”
好的营商环境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营商环境评价“硬”指标,落在实处的是高新区关心企业的“软”服务。
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今年2月,该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空天信息及商业航天新三板挂牌公司。
“到合肥前,我们也考察不少城市,最终更感受到合肥的支持和诚意,也看到本地领导对空天产业的理解。”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牛威对记者说,“我们自从落地以来,高新区对我们在资金、人才、场地等方面支持力度都很大,对企业人才培养和后续发展都起到了支持和促进作用。”
零重力研发的eVTOL飞行器(央广网发 陈鑫 摄)
“营商环境好、政策支持力度高、合肥高新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研发、生产环境,选择这里毋庸置疑。”同样是招引而来的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高新区通过空天信息专项政策支持、厂房装修资金补贴等切实行动,助力企业快速成长,零重力在落户合肥一年多的时间内实现了多款新能源航空器研制、试飞。
记者了解到,在合肥高新区的10万户经营主体里,有接近8万家是企业。企业占比高,为合肥高新区乃至全市的GDP、税收等都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最大,从发明专利数就可见一斑。统计显示,园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突破1.7万件。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高新区全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而营造出了优越的创新创业沃土。
位于高新区的中安创谷科技园(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首开全国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先河、全国首创“容缺收件”模式、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发出全省范围内首张实行简易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执照、率先开通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网通办”区级窗口······高新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下多个全国、全省“第一”。
多项改革措施与高新区其他创业创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实现了激发活力、增强动力、释放潜力的积极效果。2022年,在全国17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合肥高新区位居第七名,连续九年稳居全国十强。
“近年来,我们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双向奔赴擦出“创新火花”
低空无人配送、虚拟手术间、AI运动场······事关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即将出现,一批新场景正在让科技兑现想象,让科幻照进现实。
科大硅谷核心区位于高新区(央广网发 宋炎骏 摄)
12月19日,科大硅谷科创大会在合肥举办。会上,合肥市新质生产力领域场景清单——2023年度第三批场景清单重磅发布,其中包括30个场景机会及30个场景能力。从场景机会清单来看,包括“特色”场景16个,“小切口”场景14个;从场景能力清单来看,涉及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绿色生态、社会民生、数字基建等5个方向。
选择在科大硅谷科创大会上首发这一重磅清单,欢迎更多场景落到科大硅谷,是一次加速创新资源集聚科大硅谷的举动。
2022年,《“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应运而生。其中,核心区位于合肥高新区,布局一批高品质创新创业平台
由此,开启了一片创新热土与一颗科创核心的双向奔赴。
“只有锐意创新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更多的创新苗木。”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科大硅谷建设的核心区,高新区肥沃的创新土壤,为其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是其崛起的基础。
自启动建设以来,高新区以“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为使命,实施空间载体建设工程、创新研发机构建设工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科技金融示范工程、“科大硅谷”发展保障工程“六大工程”,全力推动“科大硅谷”建设。
这里,几乎每月都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发布,每周都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天都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设立。
眼下,高能级创新资源不断加速向合肥高新区聚集。合肥量子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院、数据空间研究院,“天都”深空探测实验室,江淮前沿技术中心、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落地,让合肥高新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密度进一步提升,也为加快科大硅谷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量子大道”(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预计到2025年,科大硅谷将汇聚中国科大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优秀人才超10万名。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企业,合肥高新区正加速推动科技、产业、人才、资本、城市的深度融合,更多创新要素正加速汇集于此。
可以说,创新型省份建设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性抓手,科大硅谷则是安徽省立足合肥城市区域新空间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破除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介绍,今年1-9月,合肥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7亿元,增长6.9%,总量位居合肥开发区第一,占全市比重11.9%。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共同绘就合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成为展现“安徽作为”、发挥“安徽力量”的先锋军,助力合肥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产业名城。